2021年中国全屋智能行业研究白皮书

艾瑞 艾瑞咨询

全屋智能丨研究报告

核心摘要:

全屋智能的特征是对该空间场所内的家居设备进行系统化集中管理,并赋予其人与场景交互能力。其核心价值在于,综合物联网、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,赋予智控系统自主感知、自主决策、自主控制、自主反馈的生命力。全屋智能目前主要以民宅、酒店民宿及商业楼宇为应用场景,能够为用户提供舒适、便捷的智能生活体验。

政策层面,国家开始规范相关标准,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造以实现节能减排,进而早日达成“双碳”目标。需求层面,用户因消费水平提升、消费习惯转向“享受型”,智能化生活需求愈发凸显;房地产商为吸引用户入住,精装配置全屋智能需求不断拉升。

全屋智能3.0阶段,倡导“无命令式主动服务”。全屋智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,整体竞争格局尚不明晰。行业内忧外患,面临服务人才培养难度较大、用户认知度较低、产品稳定性较差等难题,目前,打造全链条高质量服务体系或成快速突破口。

艾瑞认为,全屋智能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先天优势,全屋智能厂商未来将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加速节能减排功能的完善。随着全屋智能向3.0阶段推进,技术与需求的错配沟壑逐步收窄,竞争最终将回归服务体系完整度的角逐。全屋智能“入口产品”为伪命题,由多传感器布局引导的主动式感知将成为未来主要发展趋势。

全屋智能定义
强调系统联动性及自主学习能力,单品功能可做减法
全屋智能是指综合物联网、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,对该空间场所内的家居设备进行系统化集中管理,并赋予其人与场景交互能力,成为用户看不见的生活管家。全屋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自主感知、自主决策、自主控制、自主反馈的生命力,实现路径为(1)联动:海量家居设备物联网化,实现从单品联动到场景联动,最后拓展至室内外联动的全方位一体的智能联动管理系统;(2)感知:借助各家居设备的自身信息采集能力,及多传感器网状布局的动态信息抓取能力,为最终智控系统学习用户习惯提供基础数据;(3)反馈:AI引擎作为全屋智能决策中心,实时分析处理用户信息,学习不同用户的不同使用习惯,最终反馈贴合用户个性需求的决策信息至各终端,完成自主服务闭环。

全屋智能发展驱动力:政策
开始规范相关标准,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造以实现节能减排
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九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之一,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进行业发展,其中有关“节能减排”“能源管理”等关键词提及频率较高,大力提倡节约能源,以响应“碳达峰&碳中和”相关政策中的建设目标,为全屋智能的发展提供新场景。在2021年4月发布的《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》中,提出推进智能家居产品跨企业互联互通和质量保障;目标到2025年年底,构建比较完备的数字家庭标准体系,全面具备通信连接能力,并开始规范相关产品、服务和应用。

全屋智能发展驱动力:双碳
双碳目标倒逼经济绿色转型,最末端需落实至个人消费主体
我国于2020年9月提出“双碳”目标,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“扎实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各项工作”列为重点工作之一,中国正面临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巨大挑战。碳排放量的整体控制,最终需落实到每一个与生产消费经济活动相关的微观主体身上——“双碳”目标倒逼我国各生产消费单位,围绕能源的开源和节流采取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。全屋智能在民宅场景的应用,可根据用户实际使用需求,智能调节家电功耗档位,提高生活能源使用效率,同时通过自动化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。

楼宇能源消耗体量巨大,深度智能化改造可实现大幅节能减排
联合国环境规划署(UNEP)表示,建筑物的建设和运营占全球能源使用量的36%,占与能源和过程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9%;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指出,在现有建筑中,50%至90%的能源节约是通过深度改造实现的。2021年10月,国务院印发的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中列举的“碳达峰十大行动”指出,我国现阶段实现碳达峰的主要举措之一为能源低碳化。全屋智能应用在楼宇管理中,可通过能源网络的搭建,量化统计用户能源消耗、碳排放量等多项指标的监测,对建筑能耗进行分时段、分类别的计量;在AI大脑驱动下,可优化现有能源使用效率,自动化系统监管无人使用的浪费行为等,切实落实“双碳”目标。

全屋智能发展驱动力:用户需求
消费水平与智能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,提供丰厚发展沃土
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基础的不断增长,为消费者改善生活方式提供先决条件。根据艾瑞发布的用户调查问卷统计,在有意愿打造智能化家庭的用户中,有60.7%的用户对全屋智能的场景联动智控及主动个性化服务有明确需求,有24.1%的用户对家居设备物联网化有所期待,全屋智能在消费者市场潜在空间巨大。同时,“懒人经济”下,消费者对于住宅的舒适性与便捷性有了更高的追求,消费需求由“生活型”向“享受型”不断演进,为全屋智能提供发展的沃土。

全屋智能发展阶段
全屋智能3.0阶段,倡导“无命令式主动服务”
尽管全屋智能1.0阶段和2.0阶段能够一定程度上简化用户操作流程、提高住房管理效率,但对于用户的生活改善非常有限。
局限性源自于二者均未完全摆脱“伪全屋智能”的陋名,智能服务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的指令,用户与家的交互实际上是非常机械化的“触发-响应”。全屋智能3.0阶段倡导“无命令式主动服务”,借助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等技术,构建单用户画像,理解用户生活行为,提供“千人千面”即非标准化的个性化服务——随着自主学习不断深化,用户输出指令的比例将逐渐减少,切实提高用户生活体验。

全屋智能市场特征
整体联动性均衡家庭智能化水平,无线方案降低改造门槛
全屋智能强调各智控子系统间的互联互通、整体性,即非智能产品的存在不会游离在系统之外,高端智能产品的价值也不会被泯灭于群体之中。根据市场数据显示,我国房地产新开楼盘增速逐渐放缓,且未来房地产开发将以全装/精装房为主,毛坯房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,前装市场端口变窄。相较于延展性有限的有线布局方案,无线改造方案因其简便性、灵活性、高性价比等特征,能够更好地响应后装市场需求,并以民宅场景为主切入市场。

智能化程度将取决于AI算法成熟度及数据采集无感化程度
因全屋智能在用户层面认知度较低,智能化市场教育深化程度不足,且服务链条一环扣一环,对于同一品牌商提供的全屋智能服务依赖度较高,能否提供完备的服务体验成为全屋智能品牌商目前发展的分水岭。全屋智能的智能化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智控系统内置的芯片上,搭载的AI算法的成熟度与精准度,另一方面依赖于能否为“AI大脑”提供充足的用户习惯基础数据,进行“演绎推理”。目前常用以采集信息的终端产品,除借助智能家电、智能音箱、智能门锁等产品功能外,通过传感器等信息采集设备获取数据或成为新的趋势。

全屋智能技术架构:组网方案
无线/有线方案各有千秋,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偏向进行选择
全屋智能提供各式服务的前提是组网,即设备间的互联互通。目前方案主要分为无线技术方案及有线技术方案,前者方案中Wi-Fi、蓝牙和ZigBee的应用最为广泛,后者方案中以RS485协议、KNX为主。有线布线方案一般采用总线方式,单节点故障不影响网络传输,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远优于无线系统,但安装时间节点固定在装修布线前,且规划较为冗杂,加之后期改装拓展较为困难,在灵活性方面稍有欠缺。无线系统较易受干扰源影响,但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等方面投入的性价比,会优于同等水平的有线系统,方便后期用户在系统上做改动。无线系统可适用于新旧房的改造升级,且目前无线技术不断迭代,在功率、传输距离、传输速率等方面均有提升,在稳定性方面不断完善,解决用户忧虑。
关于有线无线方案的选择不可一刀切,根据用户、项目的实际需求偏向性,可选用不同的方案进行智能化改造。如对系统稳定性要求较高且对成本造价不敏感的用户或项目决策者,可以有线布局为主,从源头进行缜密规划,一般以酒店、办公楼宇等场景为主。如用户住宅已完成前期装修,智控功能需求相对简单且预算有限,可选用高性价比、高灵活性、易安装的无线方案。

全屋智能技术架构:无线方案
以智控系统为中枢,联系用户与终端的信息交换
全屋智能家居系统的架构取决于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交流方式,自下而上来看,传感器及部分单品可以收集用户使用习惯数据,非智能终端设备借由智能辅助单品及物联网关接入智控系统,智能单品凭借其内置的无线模块,实现全场景设备的互联互通。智控系统在采集用户数据后,可选择云端或本地方式处理信息并反馈给用户交互终端,并接受来自用户的反馈指令,实现物与物、人与物之间的网络信息传播和空间数据交换。

全屋智能技术架构:无线通信协议
无线通讯协议众多,ZigBee协议在业内评价较高
全屋智能联网标准众多,从便捷性、灵活性、低改造门槛等角度考虑,无线技术方案在未来智能化改造渗透方面将更具潜力。全屋智能品牌商及用户在挑选不同通讯协议时,会考虑在均衡各要素后选择最优方案。其中,Wi-Fi技术因安全性较低、无线稳定性较弱、功耗大、穿墙能力减低等比较致命的弱点,在全屋智能系统领域发展受限;蓝牙技术小范围内的应用相对占优,但由于传输距离较近,且抗干扰能力及设备连接数有限,一般用于蓝牙耳机、蓝牙音响等私人化体验产品,而不适用于组建庞大的全屋智能网络;Z-wave协议在家庭自动化方面应用较多,但因节点数较少、安全性差(国内Z-wave频段使用受限)等原因,在国内全屋智能应用较少;ZigBee协议目前作为多家厂商推崇的协议,在全屋智能领域具有较大的普适性——一方面,其低功耗支持产品5-10年内的应用,减少后期维护次数并实现省电节能;另一方面,扩频技术可一定程度上完善无线技术在抗干扰性方面的短板;并且,ZigBee通过多网关连接,不依赖于云执行命令,在断网时也可正常使用。

全屋智能市场产业链
国内产业链仍处于发展初期,C端销售渠道广而散
全屋智能产业链承袭智能家居产业链的基础架构,并以全屋智能品牌商为核心向上下游延展。其中,智能单品作为获取用户数据以支撑算法运行的重要端口,搭载的基础硬件及物联网技术为核心要素。全屋智能目前的应用场景主要以民宅及商业楼宇为主,前者销售渠道广而散,后者较为集中,以房地产行业为主。由于全屋智能产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前期阶段,服务体系是否专业、完整,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,即线下渠道中对于服务商的铺设广度、密度成为目前左右全屋智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全屋智能市场产业链图谱
智能单品厂商开始入局全屋智能赛道,竞争格局尚不明晰

全屋智能服务商、集成商痛点
用户认知度较低,部分错误认知阻碍全屋智能的向下渗透
目前用户对于全屋智能的概念、功能、参与者等多维度的认知较低,且部分认知有较高程度的偏差,影响了全屋智能相关企业的发展。据用户问卷调查统计,对智能化家庭抱有期待的用户中,仅有3.5%的用户实际使用过全屋智能品牌的服务,大部分用户仅停留在初步了解阶段。尽管大部分用户通过多种渠道接触过全屋智能的概念,但对于如何打造全屋智能并不悉知,在固有认知中错误的认为安装全屋智能的门槛较高,从而阻碍了全屋智能的向下渗透。

全屋智能用户痛点
全屋智能“挑选—安装—售后”全过程存在服务短缺现象
在用户对于全屋智能认知度较低的基础上,往往在从挑选全屋智能服务商到后期使用的全过程中,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。一方面,用户在前期挑选阶段受信息不对称及购买渠道分散的影响,价格不透明、多品牌单品连接难点等问题较难解决;另一方面,在安装过程中,存在因部分厂商专业安装人才短缺导致安装工期不定的现象;最后,在实际使用过程中,因部分厂商缺乏规范售后服务团队,导致乱收费、服务不足、代理商踢皮球的不良现象层出不穷,影响用户体验。

趋势一:节能减排
用户层面的节能减排落实,受人力、财力、物力等方面阻碍
我国正从多维度推动“双碳”目标的达成,企业、个人等各经济主体皆有责任及义务推动目标的落实。在节能减排方面,从主观能动性角度来看,各经济主体不仅受到相关政策的有力驱动,并有降低能源费用支出的强烈意愿;从客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,当具体措施在细化到用户层面时,因受人力、财力、物力等方面的阻碍,效果不尽人意;总体上,市场需要更加简洁、高效、低成本、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。

全屋智能可响应双效益需求,供给侧将加速相关板块完善
艾瑞认为,从全屋智能的智控系统自动化管理属性出发,其在解决前文痛点方面具备先天优势。艾瑞测算,一个正常家庭日均用电量约为10度电,安装全屋智能后每天大约可节约4度电。全屋智能的安装一方面使用户可以实时监控家庭用电、用水、用气情况,自主改善能源使用情况;另一方面,其核心全屋智能控制系统(1)在监测到某一时间段内能耗情况异常时,可及时提醒用户检查设备状态,排查因设备故障、电路老化等客观存在造成的能耗增加;(2)在监测到设备处于长期无人使用的情况下,也可根据用户使用习惯自主进行设备管理,如切换设备至节能模式,或彻底关闭设备等。实现“人和场景”的双向守护,最终落实用户层面的“经济+能源”双效益高效管理。
同时,艾瑞认为,全屋智能厂商未来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,有侧重加速节能减排功能完善的趋势。如内部采取增添或细化节能减排板块,拓展多类监测指标,优化监测方法及精确度等完善措施;外部联合相关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域企业,协作完成智慧社区、智慧园区、智慧水务等智慧城市子板块中的能源管理事项,推动“小家到大家”的“双碳”目标落实工作。

趋势二:竞争将回归至服务本身
技术与需求的错配沟壑逐步收窄,服务体系建设利在长远

趋势三:交互方式
全屋智能无“入口产品”,传感类产品推动场景完成双向交互
在智能家居向全屋智能演进的过程中,不少智能家居单品出身的厂商在寻找全屋智能“入口产品”,即用户交互入口,如中控面板、智能音箱等。艾瑞认为,全屋智能入口实则为伪命题,人和场景的交互方式应是更加直接、自然的状态,用户不应假借某一“入口产品”通过指令进行单向交互,如此交互方式是“低智”的,其一为,用户自主将复杂需求简化,下达简短、直接的命令,场景反馈的信息是既定且标准化的;其二为,场景设备仅针对某一类型数据进行采集、读取、反馈,其提供的服务相对单薄。无感且直接的交互方式应是以场景感知用户需求为主导,完成双向交互;通过传感器的感知数据积累,AI深度学习用户需求,将多类型数据(传感数据、设备运行数据、音视频数据等)转化为有效信息,实现终极自主控制阶段,为特定场景的特定用户提供定制化无感服务,进入“千人千面”的高智能化水平阶段。

以上为简版内容,👇点击下方链接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SHzReW9htLVvmqKhG6eXDA

查看及下载完整版报告

文章转载自艾瑞咨询以上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侵权等事宜,请联系我方予以删除。

X 提交 下一题

查看更多